
甘肅臨夏:青年人才“領跑”鄉村振興
2022-04-20
給牛羊拌飼料、打耳標、配種、做B超……4月,沙玉柱忙碌的身影,時常出現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廣河縣的牛羊養殖場。
他的動作很熟練,經常被圍觀,還會收到“這小伙子搞養殖有年頭了”的評價。但實際上,沙玉柱的真實身份是甘肅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的一名“90后”博士生。
伴隨廣河縣牛羊產業提質增效科技示范項目的開啟,今年1月,沙玉柱和7名碩士生到廣河縣駐點幫扶。他們所屬的甘農大畜禽遺傳資源創新利用研究團隊,在負責人趙生國教授的帶領下,與廣河縣多年來都有緊密合作。
沙玉柱是廣河人,更是卯著一股勁兒,想為鄉親們做些事。最忙的時候,他和同伴一天去5家養殖場,前一家檢驗飼草料配比,后一家追蹤育肥階段牛羊的生長情況……回去后,還要和一項項數據“打交道”。
冬春季下大雪,車開不到山上,他們就步行去養殖場。沙玉柱自家也養牛羊,他知道這是老百姓的“錢袋子”,有問題就得當天解決。
35歲的常振文同樣全身心投入工作——在臨夏州東鄉族自治縣探索技術型、現代化的智慧養殖。
2021年11月,在當地創辦甘肅數農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來,常振文及其團隊已開發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物聯網智能生產平臺、電子商務對接平臺、養殖溯源平臺、認養服務App、綜合服務平臺、政府農產品監管平臺,用物聯網、云計算、大數據技術,記錄著養殖基地每只羊羔的飼喂、用藥、防疫、基因篩查、生育等數據。消費者在“云端”養羊,視頻監控羊羔的各項數據。
這一舉措,吸引了不少人關注。目前,基地700多只存欄羊,有400多只被認養,還有5名客戶來自國外。
青年人才“帶領”產業發展,這是地方政府時刻盼望的事。然而,作為國家支持的“三區三州”和甘肅省“兩州一縣”之一,臨夏州曾是脫貧路上難啃的“硬骨頭”,貧困人口多、程度深、難度大,產業也陷入“檔次低,留人難”的循環。
沙玉柱記得,他讀研時就跟著導師到處轉養殖棚,有的環境臟、亂、差,空氣里全是臭烘烘的味道,管理不精細、養殖技術不達標,牛羊身上長寄生蟲,一直掉毛、不長膘。他動員養殖戶改進,有人懟他,“我養了一輩子牛羊,不學也會養”。
常振文的老家在定西市臨洮縣,與東鄉縣隔著一條洮河。前些年,他在北京開網絡科技公司、餐飲公司,總有顧客托他代買“東鄉貢羊”,可好幾次收到的都“貨不對版”,就連發貨地都不是東鄉縣。
觀察到市場供求矛盾,常振文萌生了回鄉搞養殖的想法,但他總覺得,時機還不成熟。
臨夏州在甘肅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,推進產業扶貧、推進基礎設施建設、推進社會保障兜底……上下同心,攻堅克難,終于,在2020年底交出“全州70.53萬貧困人口**脫貧、649個貧困村**出列、8個貧困縣市**摘帽”的答卷。
這讓處于觀望態度的常振文心思活絡起來。他看到,“東鄉貢羊”成功入選了**批“甘味”區域公用品牌。東鄉縣政府和當地企業也去北京舉辦美食推廣周。此外,當地政府經常請專家,甚至是創業青年,從養殖環境、草料、品種、培育方式以及烹飪方法、營銷手段等方面探討“東鄉貢羊”的品質化。
實地考察后,東鄉縣又給了“**年流轉撂荒地每畝有350元補助”的優惠政策,這讓常振文打消顧慮,帶著人才和技術,“逆向”奔赴到東鄉縣的廣袤農村,助力產業“加速跑”。
借政策東風,廣河縣掀起旱作農業的“二次革命”,大力發展糧改飼,形成種養結合、農牧循環局面,全縣牛存欄從“十二五”末的8.2萬頭增加到14.3萬頭、羊存欄從94.5萬只增加到135萬只。
規模大了,老百姓不再“迷信”傳統的養殖方法,當地政府又請甘肅農業大學技術服務團隊做“外援”,還為他們解決了住宿、辦公場地問題,提供用餐、用車等一系列后勤保障服務。雙方合作進一步加深。
沙玉柱介紹,目前,他們團隊為廣河縣4個鄉鎮的10家牛羊養殖合作社、1個養殖小區和2家企業提供技術指導。在示范合作社引入了TMR全混合日糧機器,先后評價各類飼料原料100余份,設計牛羊配方25個;在繁殖母羊場,推廣了同期發情、人工授精和B超檢測等繁殖技術,將母羊繁殖率提高至1.75胎/年,母羊年飼養成本降低180元。
“老把式”們服氣了,沙玉柱說,現在不少養殖戶找他們學技術,還會將生產中的一些經驗做法分享,供團隊參考。
期間,6名養殖戶被認定為“農民技術專家”,為鄉村振興添動力。沙玉柱和團隊成員也在服務基層的過程中,堅定著理想——俯下身去,把論文寫在事關國計民生的一線前沿,服務地方,服務人民。
部分圖文轉載自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